合力推进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

  工信部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当前各地各行业出现一股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热潮。由于在认识、建设与实施几大环节都存在严重误区,制约了平台的应用与作用发挥,应充分发挥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等各参与主体的优势,明确其定位,既减少盲目和同质化发展,又可合力形成资源富集、高效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圈。

  一是对制造企业“双创”平台的认知不足。有的地方政府尚不清楚“双创”平台的内涵与作用,在政策上对本地优势产业创新支持不够,存在创业者手持国家政策文件却难以得到地方相关政策支持的现象。不少大企业认为“双创”是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甚至认为发展“双创”就是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未认识到利用新机制、新模式去推动创新挖潜的力量,导致建设的“双创”平台只停留在技术支撑层面。

  专家认为,“双创”平台不仅是支撑企业开展核心业务的技术平台,还是资源汇集的平台,需要企业综合集成多个业务系统,再造、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构企业运作的基本单元和运营机制。在此基础上,还需整合研发、设计、生产、采购、配送、服务等资源,挖掘释放企业内部“众”部门、“众”环节、“众”员工的创新潜力,推动创新要素向多业务、产业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渗透。

  二是平台专业性服务功能缺乏。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创”平台同质化现象突出,可用的创新资源少,不仅难以满足企业自身全面创新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多行业、各层次产业链创新的需求。同时,一些地方缺乏对本地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和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盲目引进大型制造业、扩建孵化器,导致创新主体和创新载体较为单一,再加上创新投资与创业孵化时间较长,容易造成孵化器空心化。

  比如,大型制造企业规模大、制造资源丰富,而且信息化水平较高、技术基础扎实,其在“双创”平台建设过程中,主要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整合产业链资源和业务协作为核心,利用“双创”平台进一步强化技术、品牌、市场优势;而互联网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创新活跃、资源整合能力强,其在“双创”平台建设过程中,主要基于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要素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技术、金融等服务。

  三是大部分企业“双创”平台的开放度不高,缺少推广,致使用户的参与性不高,创客主体来源不足,平台的带动作用也就很难发挥出来。很多“双创”平台未形成研发、应用、推广等环节之间的联动机制,也致使创新仅停留在研发环节,研发到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专家指出,“双创”平台建设基本遵循从单环节突破向体系化演进的路径。企业在“双创”平台建设时,往往从需求最为迫切、条件较为成熟、创新资源最为充足的研发环节入手,通过研发设计工具的应用,推动创新业务突破研发部门边界,逐步覆盖制造、采购、营销等部门,从而形成协同创新模式。

  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协同创新“双创”平台的实践,如大唐创新港、三一重工构建的“线下实体空间+线上孵化平台+‘双创’服务”,旨在提供全要素立体化的“双创”服务;中航爱创客平台通过采用众创众包模式,为中小微企业、传统转型升级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对接、资源交易、项目孵化等综合服务。针对这些平台下一步的发展,专家建议,还需按照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扁平化、网络化、去中心化的特性,把散乱小的供给与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并注重引入分享、众扶、众创、众筹等模式,激发和调动参与者个体的积极性。

  专家建议,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应分门别类探索试点经验,在航空、汽车、船舶、机械等行业,建立基于模型的复杂产品设计制造协同平台,探索产业链协同研发新模式。在消费电子、家电、制鞋、服装等行业,建立开放创新的交互平台,探索用户深度参与、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设计新模式。此外,还可以开展大企业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与大企业数据驱动型产品服务平台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智能产品在线服务平台,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