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行业迎变革 “两网融合”锻造新利器

  随着公众对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和清洁利用水平认识的加深,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也亟需一场面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变革。“两网融合”即把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网络进行有机结合,成为重构生活垃圾网络的利器,实现1+1〉2的结果。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再生资源、生活垃圾以一种独有的方式维持在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上。

  这种中国特色两网并行的模式里,走街串巷的拾荒人员充当了重要角色,承担了我国垃圾回收的主要工作。

  我国年产生活垃圾量约1.5亿吨,其中27%为可回收部分,基本上都由拾荒人员和市场化企业提前回收了,进入到再生资源网络。余下73%的生活垃圾中有40%为低值回收物,然而由于处理能力、设施条件、回报率等局限,回收率非常低,基本上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合在一起,直接焚烧或填埋处理。

  再生资源网络濒临瓦解

  生活垃圾网络超负荷运载

  然而,这条挑大梁的再生资源网络如今却面临着瓦解的压力。

  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进入有史以来最艰难的阶段,资源品种价格全面下跌,保守估计超200万人退出行业。

  随着再生资源网络的沦陷,并行不悖的稳固模式被打破,属于再生资源的垃圾一旦全部流入生活垃圾网络,将给原本就自顾不暇的终端处置设施带来难以负荷的压力。

  随着公众对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和清洁利用水平认识的加深,公众对低值回收物的回收愿望加强,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也亟需一场面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变革。

两网融合是重构生活垃圾网络的利器

  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两网融合,即把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网络进行有机结合,基于生活垃圾投放收集、清运中转、终端处置业务条线进行统筹规划,实现投放点的整合统一、作业队伍的整编、设施场地的共享等,并依托现代科技,实施精细化、智慧化、全面化的管理服务。

  两网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出售废品,提升收运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终端处置的效率,使不同类型的垃圾能得到合理分流、合理处置和循环、再生利用。这一做法不仅仅能够提升垃圾回收利用率,节约管理经费,更能够准确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引导全社会关注生活垃圾的全过程管理,让居民享受到价格透明、便捷的回收服务。

  如何顺利实现两网融合

  如果把两网融合的实践比作搭建高楼

  1. 基础设施是两网融合的地基

  实现两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跑在最前头。设置生活垃圾回收容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回收的便利性,编制收运队伍的时候要考虑不同类型垃圾的车辆配备,保证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各就各位”。以北京劲松中社区为例,可回收垃圾桶和餐厨垃圾桶摆放在小区楼下,而不可回收垃圾桶却移到社区外的主干道上,居民需要拎着垃圾走上一段时间才能投放,可以很好地引导居民进行分类投放。

  2. 基本环节对接是两网融合严实的钢筋结构

  再生资源回收的优势在前端,生活垃圾的优势在末端,借助两网融合的契机,将实现1+1〉2的结果。充分利用再生资源流动收购人力三轮车,实现可回收物的收集。针对废品集散地、生活垃圾中转站、终端处置设施,通过联合整合和创新,将废旧商品分拣中心和加工处理基地与垃圾末端处置设施联合建设,形成完整的垃圾收运处条线。

  3. 积分奖励是两网融合的润滑剂

  居民是垃圾前端分类的主力军,而前端分类的好坏关系着后端能否顺利进行。以往居民将垃圾直接卖给拾荒人员,现在让居民的投放行为由“商业性”向“公益性”转变,就需要一点物质上的奖励了。厦门市海沧区率先施行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制度,居民投放垃圾的时候,通过积分管理系统自动累积积分,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兑换相应的实物。有了积分兑换制度,居民热情高涨,垃圾分类率整整提升了一倍。

  4. 信息化监管是两网融合的窗口

  两网融合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互联网机制,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清运中转、终端处置进行全流程监管,让垃圾处理的成效直观展现在管理者面前,提升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管理效率。通过对再生资源回收价格的监管,让垃圾回收的价格更清晰,有利于形成更加透明、健康的回收市场。通过积分奖励制度,提高居民回收热情,激励更多地人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信息化为两网融合提供了一个实时查看、效果检验的观测窗口,将成为两网融合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即将出台的《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指导意见》,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参与进来,两网融合势必成为继垃圾分类、智慧垃圾分类之后新的增长点,两网融合的春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