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筑环保防火墙 358家环评机构按期摘“红顶”

  环保部近日通报称,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环保系统内的358家环评机构全部实现脱钩,解决了过去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问题。事实上,这是自环评“红顶中介”问题曝光后,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2015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向社会承诺要彻底解决的问题。

  “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说的就是环评服务市场的一些“红顶中介”。据环保部2011年发布的数据,全国环评机构共1162家,其中事业性质的576家,挂靠在环保系统的333家,这意味着一部分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有“血缘关系”,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备受质疑。

  对此,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负责人介绍说,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是环保部坚决落实中央巡视组专项反馈意见要求的一项重大政策举措,是贯彻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作为环境保护源头预防最重要的管理制度,环评担负着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重大责任。基于此,2015年3月以来,全国环保系统全力推动环评机构脱钩工作。

  也就在同一期间,环保部印发《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2015年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对362起环评机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理处罚,其中问题严重的14家机构被撤销、吊销环评资质。

  而2016年重点推进的省级及以下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则分两批在2016年6月30日、12月31日前全部完成。上述负责人明确,截至2016年12月底,358家脱钩的环评机构中,有179家通过取消或者注销资质形式完成脱钩,179家通过原环评机构职工自然人出资设立环评公司或整体划转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形式完成脱钩。

  环评改革中,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环评司负责人介绍,环评文件质量问题的种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将环评文件受理审查与环评资质日常监管有机结合,“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行为加重处理处罚,限制从业,并一律实行从环评机构到从业人员的双重责任追究。”

  上述负责人进而指出,脱钩工作从体制上解决了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问题,防止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另外,脱钩还从机制上推进了环评资质管理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建立更加有序健康的环评技术服务市场。

  在推进红顶中介脱钩的同时,环保部还加强了对环评机构的监管。环保部门对办理环评脱钩手续的机构,严格审查,确保全部、彻底、干净摘掉“红顶”,严防任何形式的“假脱钩”。脱钩受理、审查、审批全过程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公众反映的情况全部核实,并将核实处理情况予以公开。

  尤其是通过赋予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处理处罚权限,强化了地方监管力度。2015年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对362起环评机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理处罚,其中问题严重的14家机构被撤销、吊销环评资质。

  另据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下一步,环保部将按照《“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继续深化环评资质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将认真落实监管职责,受理审查环评文件过程中,严格把关,对质量低劣、不负责任、弄虚作假的,一律依法予以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