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电力设施没有“辐射”
【谜团与真像】为啥专家们都说电力设施没“辐射”?
高压线、变电站最近又火了一把。为啥?还是因为“辐射”的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高压线、变电站并不陌生,它们是保证居民日常用电比不可少的电力设施。然而,不少人,特别是住在电力设施周边的居民,对高压线、变电站还是有些抵触,他们认为,高压线、变电站会产生“辐射”,担心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甚至患上严重的疾病。在一些城市,高压线变电站更是难觅落脚之地,变电站建设遭受到非常大的阻力,由此引发的抗议事件屡见不鲜。
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现在帮你理一理。
为啥总有人对变电站“辐射”耿耿于怀?
上个月《焦点访谈》节目也做了相关节目,也有观众说了,这房子离高压线太近,我们基本都不住了,这是一个慢性损害。
但要问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根据?相信绝大多数人说不上来。其实,电磁场影响人类生活的说法,最早源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世界卫生组织自1996年开始组织多个国际专业组织及60多个成员国家,开展了全球的国际电磁场计划,这一计历时10年,于2007年发表正式评估报告。
报告中说,输变电工程影响人体健康无法得到试验证实,输变电工程不会对人造成危害。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电力设施辐射耿耿于怀?原因有两点,一是科普力度不够。很多人不知道国内专家实地测量过,数值在远低于国标,知道国外出过相关评估报告的人就更少了。二是源于人们的想法。很多时候,人们更愿意相信一个“坏”的事实,中国有句流行的古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管这坏事是不是真的,传的就是比好事快,这咱得承认。
为啥变电站要与居民“亲密接触”?
优质生活离不开电,在小区内建变电站能够为居民提供稳定、安全的电力,保证生活所需。
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增多,城镇用电负荷也在不断攀升,城市供电的负荷密度越来越大,变电站的可供电半径越来越小。按照供电安全性要求,在城市负荷密集区,仅在城市外围建设变电站等电力设施,难以满足市民的用电需求。
因此,在城市中心密集区建设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和高标准环保要求的电力设施,是缓解日益严重的用电紧张问题,确保居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用电最关键的措施之一。
如今,为了减少对居民的影响,电力设施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如优化路径选择、避让环境敏感目标;采用特高压输电技术、紧凑型输电技术、同塔多回输电技术等,提供输电容量,节约环境资源;采用张力放线和高塔高跨、线路杆塔高低腿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对变电站优化布局、降声降噪、美化环境,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和谐。
为啥专家们都说电力设施没有“辐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相信专家,认为专家代表着一个利益相关方,是他们的喉舌。就像房地产市场,开发商那边的专家总是说,房价会不断高涨,赶快出手!到最后,一切损失还得我们自己承担。
经济和市场没有定性,可变可预测,但科学和数据是明摆着的,做不了假。在这方面,很多专家、电力公司已经做了多次测试,相关报道也见诸报端。
实测的科学数据告诉大众:高压线、变电站等电力设施所产生的电磁场,远低于国家限值,对人体无害,并从专业的角度解释,电力设施产生的不是辐射,而是电磁场。《人民日报》的“求证”栏目在2013年就做过这方面的详细报道。
上个月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邀请国家环保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对变电站和高压线进行了现场测量,得出的结论与“求证”栏目相同。与变电站“亲密接触”了12年的北京市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节目中说:“我在变电站附近工作了十几年了,生活、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
地球本身就是个大磁场,电场和磁场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我们使用的家用电器周围就有。有的家用电器的电磁感应强度甚至比电力设施还要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是常识,也让人深信不疑的事,其实不一定准确,尤其是网上流传的一些以讹传讹的说法,更是给人们带来很多烦扰。
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用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眼光看问题,对于有些看似“惊人”却并没有科学依据支撑的信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轻信,不盲传,不被无根无据的信息所裹挟,同时用科学的态度寻找答案,最终让那些不靠谱的谣言在嘘声中沉没,让科学的观点在关注中传播。相信科学,走出误区,远离烦扰,更好生活。

高压线、电压等级在110kv以下的变电站不会产生所谓的电磁辐射,而是一种被称为极低频电磁场的感应磁场,不会像电磁辐射那样被人体 直接吸收。举个栗子:220KV电站要达到和你家里电线一样的效果,距离应该是30米。 按照这个距离推算,变电站的辐射比我们用的电线和手机辐射还小!
● 大于3000兆赫的甚高频电磁波则会穿越身体,进而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
电力系统使用的频率是工频50赫兹,50赫兹的电磁波的波长大约是6000公里,通常情况下人体高度最大为2米左右,比起波长6000公里50赫兹的电磁波,人体高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工频电磁辐射是一种极低频率的电磁场,空间传输能力差。在几十米的范围内,其能量几乎全部衰耗。因此,50赫兹的工频电磁波产生的感应磁场对人体是无害的,其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微乎其微。

实验检测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傅春晓
记者跟随市环保局专家来到220kV南京路变电站和安庆路220KV输变线下,实地测量电磁场强度。

记者首先跟随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以220kV主变压器为起点,每隔10米,就测一次电磁场强度的数据。记者看到,在距离主变压器2米的地方测得工频电场强度为200伏每米,工频磁场强度为0.56微特斯拉;在距离主变压器12米的地方测得工频电场强度为19伏每米,工频磁场强度为0.24微特斯拉。辐射监测科副科长曲训帅告诉记者,这是由于输变电设施电磁强度会随距离增加呈几何级减弱。
随后,记者又跟随监测人员来到与变电站一墙之隔的居民小区,测得工频电场强度为4.4伏每米,工频磁场强度为0.11微特斯拉。最后,记者来到安庆路16号,这里距离地面20、30米空中有两条220kV架空输电线路经过,在线路正下方测得工频电场强度为140伏每米,工频磁场强度为0.81微特斯拉。

记者了解到,国际非电力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工频电场对公众的安全值是5000伏每米,工频磁场强度对公众的安全值是100微特斯拉,2007年这个标准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推荐并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目前我国采用的标准比这个还严格,4000伏每米和100微特斯拉作为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安全标准。
“今天现场所测数值均极微小,基本上等同于自然电磁场强度。”曲训帅告诉记者,这样的结果完全在他意料之中,“专业测试仪器告诉我们,输变电设施电磁强度都是极微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更谈不上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优质生活离不开电,在小区内建变电站能够为居民提供稳定、安全的电力,保证生活所需。
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增多,城镇用电负荷也在不断攀升,城市供电的负荷密度越来越大,变电站的可供电半径越来越小。按照供电安全性要求,在城市负荷密集区,仅在城市外围建设变电站等电力设施,难以满足市民的用电需求。
因此,在城市中心密集区建设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和高标准环保要求的电力设施,是缓解日益严重的用电紧张问题,确保居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用电最关键的措施之一。
如今,为了减少对居民的影响,电力设施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如优化路径选择、避让环境敏感目标;采用特高压输电技术、紧凑型输电技术、同塔多回输电技术等,提供输电容量,节约环境资源;采用张力放线和高塔高跨、线路杆塔高低腿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对变电站优化布局、降声降噪、美化环境,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和谐。

(转自公众号财富俱乐部)